从这一点讲,理有规律的意思。
朱熹进一步把心分解为形上和形下、体和用两个层面,以前者为性,即绝对理性,以后者为情,即感性活动。这种思想,一方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人的主动精神,肯定了人的社会价值。
后来的道教,则走上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修炼成仙的道路。它只有通过讨论人在社会、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本性及其价值。用王戎的话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31]。但在儒家看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特定地位的人,其主体作用就在于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尽其职责,从而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四、整体思想 心性之学虽以解决人的问题为根本任务,但人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和对象,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界。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不仅标志着对人的问题的普遍重视,而且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特点。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人性,使之具有明显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主体能动性又是有局限性的。
它为儒家心性论开了端。表现为道德理性或超越意识,它强调形而上的道德原则对于人的感性存在的支配、控制和压抑,而不重视认知理性的发展。而仁是从道德情感上说的,是情感经验的升华,实际是封建社会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他以道之大原出于天的天人哲学为前提,把人性说成异化的天的情感意志而又具有物质特征。
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地位,特别是儒家以伦理为本位的心性之学,经过理学本体论的论证,把人提升为本体存在,成为宇宙的中心。
完成这个任务的是孟子,他第一次把仁和心、性勾通起来,建立了心性合一的道德人性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仁,人心也[4]。人性的完成和实现,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是神,而是人,才是自然界的主人,是宇宙的中心,是社会的主体,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一直没有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运动。作为性的根本内容的仁,既是心之全德,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又是天地生生之道,即宇宙的根本法则。
[41]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理学家虽把天说成形而上之理,但理并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它无非是永恒化了的自然规律,它虽是形而上者,但决不离气而存在,因此天是理气之合。[8] 心性关系如何呢?心具一切性[9],自性清净心,即是正因,为佛性[10]。人性之发于外,就是人伦。
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要成为善,必待统治者进行教化,并以此为新时代的政治服务。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顿悟、直觉一类思维,但它并不排除逻辑思维和认识活动。除人之外,没有什么能作宇宙的中心。
既然心体就是性,是天理全体,因此天下万善万事皆出于心。庄子化情于大化流行的自然之道,追求理智的美感。二是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即对道德意识的自我认识或实践经验的内心体验,表现为情感、意志的调节控制能力和自我理解。比如天台宗智顗的中道哲学,提出不动性、种性、实性三性说,而实质在于论证实性。[20] 张载:《正蒙·至当》。[33] 王弼:《庄子注·齐物论》。
他从自然界的纯粹的物质原因说明人性,是一种自然机械因果论。很明显,朱熹所谓心,具有超越的形而上的本体意义,性即理也并不是外在的道德他律,而是内在的道德自律,即主体理性原则。
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而永远富有活力的课题。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
改变人性的决定力量,不是圣贤教化而是社会环境,环境之对于性,如同练丝,在所染而善恶变,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45]。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宏人也[47]。
有些汉唐儒者忽视了这种区分,把仁说成情感经验或心理活动,因而受到理学家的批评。他重视理智之心对于人的自然属性的主宰、改造作用,使之接受外在的社会伦理规范(化性起伪),并通过社会环境和实践(注措习俗)改变人的本性。它不是把人看作机械的自然物或自然界的奴隶,也不是看作神的工具,表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只有经过玄学的本体论和佛学的心体说,把主体道德精神本体化了的理学,才使主体思想达到了理论的高峰。
这些都是基于人的社会存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价值观念,以善恶观、是非观为其主要特征。原稿注明:1986年2月3日稿,1987年6月14日略作修改。
[14] 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不是指物质欲望,而是对必然有所认识而达到的一种自由,亦可称之为意志自由。
理性过分压抑感性的结果,就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后期理学就更是如此。所谓思尽其心就是大其心,以心为体,达到形而上的超越,返回到天德良知、天地之性,即主体所具有的道德理性。
[46] 张载:《正蒙·大心》。主体精神的本体化,是中国心性论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它经过了两汉经验哲学这个重要环节。孔子比较重视情感经验,但他的仁的思想和义利之辩,已是一种理性主义。另方面,又把人束缚在固定不变的社会伦理规范之内,限制了个体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他们的心性说,表现了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自觉地主动地为社会尽义务,这被认为是人的真正价值。有句古诗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正是这种整体观念的美学体验。
理学以儒学为主而融合佛、道,把人由社会主体变成宇宙主体,使这一思想具有道德本体论的意义,在理论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儒家的主体思想,不仅主张人人皆能成圣成贤,实现理想人格,换句话说,人人都有道德上的意志自由。
特别在程颢那里,超越的、绝对的、形上的理性原则与形下的感性存在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真是上下同流、内外贯通,显示出活泼泼的气象,仁者与物浑然同体,满腔子恻隐之心。儒家重视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以此维护人和社会的统一,但是在他们看来,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统一于自然。